硬笔的正确握笔姿势历史悠久,其演变过程与书写工具和家具的变化密切相关。以下是硬笔握笔姿势的历史演变:
汉代:
在汉代,人们作书的执笔方式是“三指斜执笔法”。具体来说,人们跪坐于席或踏上,左手执卷,右手执笔而书。右手以拇指和食指握住笔管,以中指托住笔管,无名指和小指略向掌心弯曲不起握管作用。这种握笔姿势称为“单苞”执笔法,启功先生称之为“三指握笔法”,和我们现在握钢笔的姿势接近。
五代:
五代周文矩的《文苑图》中,执笔学士的握笔姿势也可见这种方法。
宋代:
到了宋代,硬笔的握笔姿势逐渐演变为“三指虎口执笔法”。即用大拇指、食指的指尖和中指的第一关节内侧开成合力将笔杆牢牢地捏住,笔杆上端自然斜倚于“虎口”上,笔尖与纸面的夹角约为45度。无名指和小指自然弯曲,依次叠垫在中指下边,以增强力度和稳定性。
现代:
现代硬笔书法中,常见的握笔姿势包括“三指握笔法”和“拇指和食指轻合成圆环”等。具体来说,拇指和食指轻合成圆环,笔放在圆环下,不要握笔杆。中指自下而上拖动笔杆,将笔固定在手中,笔杆靠在食指第三节。写字时,手腕不要太用力,处于放松的状态,笔杆与桌面的夹角约为65-70度。
综上所述,硬笔的正确握笔姿势从汉代的“三指斜执笔法”演变到宋代的“三指虎口执笔法”,再到现代的“拇指和食指轻合成圆环”等多种方法。这些握笔姿势的变化反映了书写工具和家具的变化,以及人们对书写舒适度和效率的追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