韩愈(768年-824年),字退之,自称郡望昌黎,世称韩昌黎,是唐代杰出的文学家、政治家、思想家、哲学家及教育家。他出生于河南河阳(今河南孟州),祖籍河北昌黎,是唐宋八大家之首,有“文章巨公”和“百代文宗”之称。
韩愈自幼丧父,由兄长韩会抚养成人。他自幼刻苦读书,勤奋好学,七岁能出言成文,十三岁能写文章。十九岁时,韩愈前往长安,开始结交一些文章大家,并逐渐在文坛崭露头角。贞元八年(792年),他考中进士,开始了仕途生涯。最初任节度推官,后授四门博士,升监察御史。参与政事,并以其卓越的文学成就和鲜明的政治立场,在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。
韩愈在政治上历经坎坷,曾因直言敢谏而多次被贬。德宗贞元十九年(803年),他被贬为阳山县令。顺宗永贞元年(805年),他量移为江陵府法曹参军。元和十二年(817年),他出任宰相裴度行军司马,从平“淮西之乱”。元和十四年(819年),因谏迎佛骨一事被贬为潮州刺史。晚年任吏部侍郎,人称“韩吏部”。
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,与柳宗元并称“韩柳”,提出了“文以载道”和“文道结合”的主张,反对六朝以来骈偶之风。他的文学成就主要表现在诗歌、散文和辞赋方面,其诗歌高峰是在“符调体”时期,作品以短小精悍、意境清新和朴实自然著称。他的散文和辞赋更是独具一格,对后世具有指导意义。
韩愈的代表著作包括《韩昌黎集》等。他的一生,是不断追求真理和文学创新的一生,其思想和文学作品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