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故事及使用范围如下:
刻舟求剑
故事:战国时期,楚国有个人过江时不慎丢失了心爱的宝剑。他在船舷上刻下记号,希望回到那个位置找回剑。船靠岸后,他按照记号下水寻找,却始终找不到剑。
使用范围:比喻方法愚昧,不知变通。
掩耳盗铃
故事:战国时期,有个人想偷一口铃铛,却怕别人听到铃铛声而发现他。于是,他捂住自己的耳朵以为这样别人就听不到铃声了。
使用范围:比喻自欺欺人,明明掩盖不住的事情还想方设法地掩盖,并以为可以欺骗他人,最终只是欺骗了自己。
纸上谈兵
故事:战国时期,赵国的赵括虽然只有纸上谈论过兵法,却自信能够指挥实战。后来,赵王命他统率大军与白起对峙,结果因为缺乏实战经验而大败。
使用范围:比喻空谈理论,不能解决实际问题。
破釜沉舟
故事:秦朝末年,项羽率领军队与秦军作战。为了激励士兵决一死战,他下令打破炊具,沉掉渡船,表示没有退路。最终,项羽的军队以少胜多,大败秦军。
使用范围:比喻不留退路,做事果决。
爱屋及乌
故事:殷商末代的纣王囚禁了姬昌,姬昌的军师姜尚建议他“爱人者,兼其之鸟”,即因为喜爱一个人而连他的乌鸦也喜欢。
使用范围:比喻因为喜爱某人或某物而连带喜爱与其有关的人或物。
揠苗助长
故事:春秋时期,宋国一个农夫为了让禾苗快点长高,把它们一棵一棵地往上拔,结果禾苗反而枯死了。
使用范围:比喻违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,急于求成,反而把事情弄糟。
乐极生悲
故事:《史记·滑稽列传》中记载,赵威后听说齐王派使者来问候,不等拆信就问使者收成和百姓情况,被齐国使者认为不合礼数。赵威后解释,没有收成就没有百姓,没有百姓就没有君主。
使用范围:形容快乐到极点时,发生使人悲伤的事。
风声鹤唳
故事:东晋时期,苻坚率领大军攻打东晋,军队在淝水之战中失利。苻坚在逃跑时听到风声和鹤叫,以为是追兵的声音,结果惊惶失措。
使用范围:形容人心惶惶,疑神疑鬼。
杯水车薪
故事:樵夫用茶杯中的水去救一辆着火的柴车,但水太少无法扑灭大火。
使用范围:比喻力量对比悬殊,解决问题的措施或力量远远不够。
误笔成蝇
故事:三国时期,吴国的画家曹不兴在画屏风时,不小心滴了一滴墨,墨点变成了一只蝇子。
使用范围:比喻绘画技艺高超,误笔也能变成艺术品。
这些成语通过生动的故事,形象地表达了各种道理和情境,广泛应用于日常生活和文学创作中。